根据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25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》(云农科〔2025〕6号)要求,经过自下而上逐级推荐,形式审查、专家评审、省评选办初审反馈,并按管理权限进行考察,拟推荐谢强明(普洱市畜牧发展中心)、李龙峰(景东彝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)、汤国景(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)、孙其华(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)、金成山(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)、王大玮(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)6名同志参加202******服务中心2家单位参加2025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先进集体复审。
现将拟推荐人员及单位予以公示,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,自2025年10月27日************农村局(普洱人家西北门旁)。
附件:拟推荐对象个人(单位)简介及先进事迹
******农村局
2025年10月27日
拟推荐对象个人(单位)简介及先进事迹
一、先进个人(6人)
1.谢强明,男,1980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2003年11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现任普洱市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、高级畜牧师。
******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、获云南省科学******办公室通报表扬1次、普洱市农业局优秀党员9次、普洱市畜牧兽医局优秀党员3次、普洱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会工作者1次。撰写论文8有,参与编写《志书》、《标准》、《手册》、报告、方案等50余篇(本)。近五年来,参与组织开展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,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咖啡产量,提升种植效益;参与组织云南省巨菌草种植试验示范推广,探索巨菌草种植技术及利用方式,为全市巨菌草推广种植与利用提供技术指导;参加云南省镇沅县生猪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团工作,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,提高了生猪产业生产效益。
2.李龙峰,男,1978年11月生,中共党员、1999年12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现任景东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站长、高级工程师。
简要事迹:始终牢记“科技兴农、农机强农”使命,扎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一线,以“把论文写在田野上”的务实作风,带领团队破解农机化发展瓶颈,推动全县农机装备水平、作业效率和科技应用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,为农业提质增效、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,被农民亲切称为“田间农机头”。
3.汤国景,男,1972年5月生,中共党员,1995年9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。
简要事迹:该同志长期坚守农业一线,致力农技推广与服务。该同志长期坚守农业一线,致力农技推广与服务。近五年来开展科技培训80余场,惠及6800余人次,推广优质稻、玉米新品种及粮经协同项目,带动粮食增产显著。主持完成化肥减量、地膜回收与耕地休耕项目,有效提升耕地质量,实现“藏粮于地”,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。
4.孙其华,男,1975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1995年7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现任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、高级农艺师。
简要事迹:一是主持早地优质稻项目0.5987万亩。二是主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0.5万亩。三是主持玉米单产提升项目11.4万亩。四是主持油菜种植项目3.67万亩。五是主持烟后玉米项目0.35万亩。六是主持玉米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项目1.03万亩。七是主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94期,11482人(次)。
5.金成山,男,1984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2009年9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现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、高级农艺师。
简要事迹:本人组织完成2023-2025年部级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、2021-2025 年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、2023-2025年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示范、2023-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,很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粮油生产任务,确保了澜沧县“全国产粮大县”的名号和保障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。
6.王大玮,男,1978年4月生,群众,1998年8月参加工作,本科学历,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。
简要事迹:该同志长期坚守农业一线,致力农技推广与服务。开展科技培训80余场,惠及6800余人次,推广优质稻、玉米新品种及粮经协同项目,带动粮食增产显著。主持完成化肥减量、地膜回收与耕地休耕项目,有效提升耕地质量,实现“藏粮于地”,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。
二、先进集体(2个)
******农村局,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。核定编制17人,在编18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人,管理岗人员1人。
简要事迹:近五年来,通过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,普洱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减少了约78216亩,减少53%,措施落地面积780321.48亩,样品合格率99.26%,安全利用率92.72%;农产品检测技术得到推广应用,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;推广以“五化利用”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,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;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,积极探索生态种植模式研究。
******人民政府下属的独立法人机构,核定事业编 29人,在职职工27人。
简要事迹:近五年,累计推广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技术推广18569.62亩,平均增产8%-10%。技术推广累计助农增收超1500万元,受益农户户均年增收约3200元;推广水稻旱种5510亩,2025年实测亩均单产471.94公斤,总产约260万公斤;推广玉米—大豆带状复合种植6849亩,新增大豆产量约68万公斤;发展香橼佛手种植1万亩,佛手—香椿套种技术3000亩,预期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;推广良种良法糖料甘蔗种植14995.8亩,累计助农增收超3370万元。